加入收藏 | 学校主页
首页 > 规章制度 > 正文

湖北工业大学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有限公司“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作者:胡丽 时间:2022-08-22 点击数:


      “十四五”时期是学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内涵建设、全面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关键机遇期。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精神,全面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结合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事业发展实际,研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期间事业发展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是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的快速增长期,也是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全面推进期,五年来,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协同创新为抓手,聚焦发展目标、坚持需求引领、强化特色优势、激发发展动能,加快转型发展与内涵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形成了“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内涵建设发展新格局,学院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1.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建工作开创新局面。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开展专题学习、辅导报告65场次;扎实开展党内主题教育,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加强党建创新示范,培育院级党建创新项目32项,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高质量好发展党员工作,累计发展党员1485人,多形式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及党员教育培训达8500余人次。调整选任中层管理干部75人次,为学院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组织干部理论学习1007人次,实践学习128人次,干部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加强对统战和工会群团工作领导,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提升新闻宣传工作水平,权威媒体宣传频次逐年提高,2018-202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高校教育新闻宣传先进单位”。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为驻点村脱贫攻坚助力。

2.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学院围绕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产业战略布局,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推进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建设,先后获批机器人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商务英语等一批新兴交叉融合本科专业,本科专业规模稳定在40个左右,初步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以企业行业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扎实推进“43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院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主要途径,以“学历证书+职业证书”双证书教育制度为主要抓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各专业集中性实践教学学时达到总学时的22%,专业核心课实践学时比例达到30%,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充分拓展,就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全省同类院校第一方阵。

3.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科研工作拓展新局面。以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广泛开展案例式、启发式、项目导向式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课程实践教学,培育建设36门“项目导向式”课程,其中4门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全面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强化“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复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立项院级教改项目183项。扎实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获批省级项目81项。加强教学改革成果的应用推广,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项。以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研发为主要方向,服务湖北区域经济建设,积极承担应用研究课题,承接企业横向技术服务43项,累计到账经费较十二五期间实现翻倍增长。

4.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产教协同育人形成新生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与中兴通讯、中软国际等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建成“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教育部--凤凰教育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基地”等一批标志性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与东风汽车公司、黄鹤楼酒业有限公司、京东京邦达等118家区域行业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同打造校外实训基地。围绕应用型师资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课程体系开发,强化校企师资融合,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9项,形成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新生态。

5.打造价值引领高地,三全育人彰显新成效。制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持续深化“党旗引领”和“立德修身”两大工程建设,涌现出以“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王诗怡、朱傲冰为代表的学生先进典型、以“至臻”志愿服务队——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为代表的志愿服务典型、以“金石合唱团”——国家二级合唱团为代表的优秀文工团典型,三全育人成效显著。打造“一系一赛”工作模式,将思想教育、科技创造等融入学生各项活动中,大大提升了育人实效。五年来在学科与科技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724项,国家级奖项163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竞赛两项国内顶尖赛事中获奖100余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500余项,总成绩位于全省同类院校首位。

6.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焕发新活力。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办学理念,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五年共引进专任教师47名,教师队伍规模稳步扩大。通过内培外引方式,人才队伍结构逐步优化,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从14.3%提高到54.6%,师资水平得到整体提升。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出台系列教师到行业企业学习锻炼的规章制度,共认定“双师型”教师98名,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达56%,“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效加强。

7.内部治理结构渐趋完善,办学治校能力迈上新台阶。进一步优化学院内部治理结构,推行机构优化改革,明晰内部治理机构的职责,设立纪检监察办公室、教师工作部、基建与维修部等部门,内部机构设置更加完善。完成了学院议事协调机构清理,并根据事业发展需要,相继完善了一系列教学、人事、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范性制度,建立健全了学院规章制度体系。以目标导向、任务驱动为中心的目标管理制度逐年完善,为规范管理、提升治理能力奠定了基础。

8.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升级改造南教学区,形成一校两区格局,基础设施更加完备,校区功能日趋完善。学院增加教学及辅助用房32767㎡,增长率59.49%;增加行政用房面积4869㎡,增长率73.40%;增加学生宿舍面积53796.64㎡,增长率84.32%。全院固定资产总额年均增长率8.96%、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增长率70.17%。馆藏纸质图书增长18.70万册。改版学院网站,更新校园有线无线网、扩建服务云,升级教务管理系统,学院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坚持为师生办实事,办理生源贷款金额共计近4000万元,评审并下发各类奖助学金14000余人次,资助金额共计2800余万元。教职工人均年收入增幅达10%,在增强教职工实际获得感的同时,提高教职工社会保险、公积金等社会保障费支出,人均增幅约5%。

(二)问题与不足

“十三五”期间,学院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与学院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目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以适应学院事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入,以解决产教融合内涵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三是学科专业特色仍需进一步彰显,使地方经济和产业体系建设结合更加紧密;四是高水平人才较为匮乏,具有竞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仍显薄弱,“双师型”教师引进与培养还需加强;五是办学资源总体不足,资源使用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学院面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校内外形势,机遇和挑战并行,动力和压力同在,必须树立鲜明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创新发展抢抓机遇,正视问题迎接挑战,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1.面临的机遇

1)区位优势。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引领之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为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向区域输送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创造了机遇。

2)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给人类生产生活和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积极应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主动对接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学科专业布局,坚持特色发展,必将赢得广阔发展空间。

3)产教融合。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等措施任务。随着《意见》的深入实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全社会充分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学院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2.面临的挑战

1)高等教育改革加速。面对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学院面临独立学院转设发展路径、发展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的重大挑战。同时,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等教育创新不断突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围绕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五类主体,提出了5个方面22项改革任务,着力扭转各种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学院面临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革新的重大挑战。

2)院校竞争加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本科高校数量增加较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随着资源配置市场化,高校间办学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学院在生源、师资、办学资源等方面面临着全方位的竞争,市场倒逼压力巨大。如何紧跟高等教育改革形势,以竞争倒逼改革,进一步培育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的办学特色,增强学院核心竞争力,是“十四五”期间学院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引领,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主动融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应用技术创新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努力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不懈奋斗

(二)办学定位

办学类型:民办非营利性普通本科高校,坚持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

办学层次: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开展国际联合教育。

学科专业:以工学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体系。

人才培养:培养专业素质优良、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融入武汉,立足湖北,辐射长江经济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发展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彰显,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特色发展不断凸显,进入全国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排名前90名,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

人才培养:全日制学生数控制在13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11000人,专科生2000左右。本科专业数量控制在45个左右,省级一流专业4个以上,应用型专业实现全覆盖;打造一批应用型教学改革示范课程力争实现国家一流课程突破,省级一流课程15门以上;毕业生升学率达到20%以上,大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600项以上,在“挑战杯”和“互联网+”等A+级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0项以上。

产教融合: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深化“一专多企”产教融合模式改革,建设院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院内外)10个以上,力争省级高水平产教融合基地实现突破。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建设1-2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学院。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十四五末,科研年到账经费过1000万;核心期刊文章累计过1000篇;发明专利累计50件以上;省部级课题累计200项以上;各类省部级教学科技奖项累计10项以上。结合专业特点与发展趋势,以解决行业或区域科技问题、关键技术为导向,创建20个以上科研创新(校企服务)团队;成立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和“双碳”经济研究中心。

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引进力度,师资队伍结构更趋优化;完善“企业(行业)导师”聘用办法,应用型专业聘期有代表性企业(行业)导师不少于10人,参与人才培养的不少于80%。完善“引教入企”制度,拓展教师下企业锻炼内涵,应用型专业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学习、实践锻炼等不少于3个月,学院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70%以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三全育人”与“五育并举”有机融合,统筹协调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大”育人体系更加完善,在学生创新能力和艺术素养培育上形成鲜明特色。培育建设至少9个学生工作项目团队和辅导员工作室,获批省级名辅导员工作室,获批20项省级学生思政精品和特色项目。

招生就业:不断提升生源质量,湖北省内投档分数线进入全省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前八;艺术类本科招生稳居全省民办高校前三;新生报到率确保95%以上,在全省民办高校中排名前三。学生就业质量保持全省民办高校前列。

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南教学区基础配套建设,完成南教学区新教学楼建设、校园及周边环境改造;每年至少投入1000万元改善学院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资产总值达到5个亿;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8000万元以上;图书馆纸质藏书达到100万册以上。根据上级政策和要求,推进学院转设工作。

三、主要举措

(一)实施七大提升工程

1.坚持立德树人,实施“培根铸魂”提升工程

1)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不懈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办好马克思主义课部,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思政理论课改革,建设学生真喜爱、真收益、真难忘的思政理论课,筑牢思政育人“主阵地”。

2)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类推进思政元素进大纲、进课堂、进考核。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教师能力提升,各教研室培育2-3名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建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融合机制,各本科专业开展1-2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打造具有“工程”特色的思政资源库,各教研室培育2-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引领带动学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3)全面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落实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实施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等“十大育人工程”,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政工作体系,切实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育人工作新格局。

4)着力构建“五育并举”机制。坚持德育为先,深入推进学生德育工作体系建设,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明德”工程;坚持智育为重,着力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质量,推动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体育为本,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推进“阳光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坚持美育为根,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美育教育推进机制;坚持劳育为荣,有序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分层分类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

2.坚持内涵建设,实施应用型人才质量提升工程

1)加快专业结构布局优化。按照“做强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培育新兴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打造“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人工智能、智慧物流、数字创意”等区域高新技术和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专业。本科招生专业数稳定在40个左右,其中服务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专业比例达到70%以上。

2)强化应用型专业内涵建设。对标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指导标准,构建“院级、省级和国家级”三级一流专业协同建设体系,凝练专业方向和特色,提升专业竞争力。建设院级一流专业25个以上,省级一流专业4个以上。提高应用型专业建设质量,完善“43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形成质量化、特色化的应用型专业发展道路。

3)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积极引入产业(行业)元素,构建以技术逻辑为核心、融知识能力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突出产学合作教育和实践教学。分类开展一流课程建设,培育院级一流课程100门以上,省级一流课程15门以上,力争实现突破国家一流课程。构建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实践教学比例达到30%以上。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探索产教研融合、学科交叉、任务式、项目导向式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的教学比例达100%,毕业设计以行业企业实际问题为选题比例达到80%。着力开发专业特色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全面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组织编写20部应用型教材。

5)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以“提高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加强教学过程监控,探索院级专业评估机制,强化教学评价导向作用。创新教师激励机制,实施以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机制,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各教学环节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的运用,建立、教学质量闭环评价改进机制,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坚持引企入“教”,实施产教融合提升工程

1)健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扩大产教融合的专业覆盖面,引企入“教”,进一步完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完善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改革和管理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出台《湖北工业大学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有限公司推进产教融合工作的指导意见》,强化产教融合项目的人才培养过程管理与绩效考核。努力构建“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产教共赢”的协同育人新局面。

2)深化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建设。围绕“补短板、提质量、创特色、立标杆、树品牌”实践平台建设目标,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学生就业、师资培养、科技服务”的示范性产教融合基地8个以上。健全多种合作模式、多种合作内容并举的“一专多企”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建设,将产业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营造真实生产和技术开发工作环境,引导学生了解行业、认识专业、熟悉职业。

3)推进特色产业学院建设。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学院,努力建成1-2个具有一定示范引领作用的特色产业学院。探索特色产业学院的体制机制创新和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质量产教融合课程,构建产学研创一体化融合实践实训平台。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坚持引育并举,实施师资队伍提升工程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建立师德档案,健全师德违规通报、惩戒制度,在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职称晋升、评优评奖中坚持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持续开展毕业生心目中好教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评选,开展师德师风专题辅导和警示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责任感。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机构,加强“双能力”“双融合”双师型教师的全职、兼职引进与聘用;完善“企业(行业)导师”聘用办法,应用型专业聘请有代表性企业(行业)导师不少于10人,参与人才培养的不少于80%。完善教师培训、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确保每年专职教师培训率达到80%以上。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分级认定体系,学院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60%以上。

3)分类推进人事改革。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全面考核和重点突出相结合的原则,出台教师岗位分层分类考核评价办法。完善管理人员职级晋级制度,构建管理队伍持续发展新空间。探索体现公平竞争的教职工薪酬增长机制和向业绩突出、优秀人才倾斜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4)实施管理队伍能力提升。组织制定并实施岗位设置方案,明确各级各类管理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规范。选优配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育建设至少9个学生工作项目团队和辅导员工作室,获批省级辅导员工作室,获批20项省级学生思政精品和特色项目。建立校企共享共建的实验技术队伍发展机制,提高实验技术队伍与实践教学的紧密度。统筹设置工勤岗位,增强工勤队伍活力,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5.坚持创新驱动,实施教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组建科技服务创新团队。以交叉学科为依托,以科研为中心,建设10-20个院级科技服务创新团队,培育5个以上科研示范团队,成立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双碳”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技创新和平台建设方面,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承担一批应用型的科研项目,培育一批学术骨干,充分发挥科研在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2)打造科研创新平台。围绕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应用、智能装备、智慧物流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研究所等为主体,集先进技术研究、积累和推广应用于一体的创新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承担一批行业和地方重点科技攻关和研究项目,力争省级科研平台突破,提高学院整体科研创新能力。

3)强化社会服务能力。以国家和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申报和研究为重点,以横向课题研发为基础,扩大技术积累,新增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专利技术。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广泛开展研发设计、技术推广、决策咨询、技术服务和科技交流等科技服务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持。

6.坚持改革创新,实施招生就业质量提升工程

1)优化生源质量。坚持“阳光招生”,推进教学供给侧改革,探索专业大类招生培养。制定专业组类选择性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分类编制招生计划。以提高本科生源质量为核心,建设覆盖全省的优质生源基地。推进专升本、艺术生招生改革,提高招生计划配置效率。确保湖北省内投档分数线进入全省民办高校前八;艺术类本科招生居全省民办高校前三;新生报到率95%以上,在全省民办高校中排名前三。

2)提升就业质量。推动市场化就业,实施智慧化就业2.0建设工程。推进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发展,加大就业指导“名师库”建设力度、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一流课程建设,提升就业育人实效。确保学生就业质量保持全省民办高校前列,就业去向落实率达到92%以上。

3)加强双创教育。深化“万千百”双创教育改革,探索实施驻校企业家制度。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校外大学生双创实践教学基地。培育5支成长型创业团队,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效应。完善学科专业和创新创业竞赛体系,获省级以上奖励1600项以上,在“挑战杯”“互联网+”等A+级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0项以上。

4)增强校友影响力。完善校友回访机制,构建“学院主导、系部协同、班级跟进”的校友工作三级管理模式。健全多维立体的校友工作组织、建立院系相互支持机制、三位一体的校友宣传平台,加大校友基金管理力度,使之成为联系校友、筹措资源、扩大影响的重要平台,努力提升我院校友会影响力排名。

7.坚持守正创新,实施校园文化提升工程

1)厚植工程校园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发挥院史院训的综合育人功能,厚植“明德明志 力新力行”院训文化。以庆祝建院20周年为契机,完善学院VI形象设计工作,升级改造院史馆,传唱院歌,凝练工程精神,深化知校、爱校、荣校教育。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力争建成“省级文明校园”。

2)营造环境文化氛围。加强文化景观、设施、阵地等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提升物质文化的功能和品位,营造良好的环境文化育人环境。实施校园美化提质升级工程,新建一批标志性人文景观。推动校园整体布局协调统一,促进校园文化元素进课堂、进楼宇、进景观,持续提升师生员工对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满意度。

3)培育工程文化精品。加强培育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展示区。依托社团文化嘉年华等活动,打造精品文化活动项目。突出学科专业文化特色,精心打造“一系一品”。继续开展“工程讲坛”“励志讲坛”等品牌讲堂,营造明德文化;持续开展“科技文化节”“创星杯”等系列科技创新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活动内涵;培育志愿服务团队,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团队标杆,发挥实践育人功效。

(二)完善三大保障体系

1.坚持依法治校,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1)完善制度体系。以章程为引领,全面系统梳理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健全《学院章程》《董事会章程》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严格落实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全方位开展“废、改、立”工作,加强规章制度库建设,建立健全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2)强化目标管理。健全以目标绩效为导向的内部管理考核体系,完善《目标管理实施办法》《目标管理考核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将年度工作目标、岗位责任目标、学院事业发展规划目标结合起来,强化目标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完善教学质量考评、教师绩效考评考核等专项评价与二级单位目标管理考核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治理能力。

3)加强内部治理。进一步完善纵向治理制度体系,理顺学院-系(部)权力关系与治理规则,以管理重心下移和管理部门职能转变为重点,推动机关职能部门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不断健全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监督的工作机制。加强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通过完善教代会制度、各二级单位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等制度,构建有利于增强教育教学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体制机制。

4)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修订岗位聘任制度、绩效奖励分配制度、双师型教师培养及评价制度,建立能力和业绩导向的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完善科研评价机制,修订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制度、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制度、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及奖励制度等,形成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体系。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修订教学质量监控、学风建设、教学奖励等制度,形成相互支撑、上下联动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学生评价机制,修订学生素质考评办法、体育成绩评价办法、艺术修养课程方案、劳育实施方案等,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制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坚持品质提升,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1)提升办学条件。以“一校两区”为基本格局,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平稳有序推进校区建设,完成南教学区新建教学楼及周边环境改造工作,完成西区运动场维修改造,完成西区学生宿舍的翻新改造。进一步优化校园功能布局,提高土地资源和房屋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整合办学资源,完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共享机制。结合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加大投入力度,稳步提升学院各项办学指标。

2)加强财务及资产管理。继续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财务管理原则,健全预算编制和审核机制,严格预算执行,科学评价预算执行效果。加强资产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资源共享机制。加强资产采购论证,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推动资产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提高资产使用率和完好率。

3)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和信息化工作体制机制,全面整合学院办公、教学、科研、学工、人事、后勤等各方面信息系统,延伸智能服务渠道,促进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现代化。加强数据治理,形成校内数据统一标准,实现各系统数据共享,教育教学、院情学情大数据实时呈现,为学院科学管理决策提供更加可靠、精准的数据分析支持。

4)推进后勤服务改革。加强后勤保障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督体系建设,推进后勤保障服务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合理引进社会优质服务,逐步建立院内多元化的后勤保障服务体制机制,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协调解决校园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5)建设平安校园。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方向,全面提升平安校园建设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精准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提高防范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确保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6)持续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多措并举保障教职工的薪酬和社会保障待遇,建立健全职工收入保障机制,确保年均增幅10%。建设职工之家,改善教职工文化、体育等活动条件,着力解决教师关心的医疗和教育等问题,不断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坚持从严治党,完善党的建设工作体系

1)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教育引导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政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建立完善定期研究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2)强化创新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铸魂育人。坚持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加强教师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育德育人能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坚定政治方向,担负时代使命。落实好全党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使之与强化创新理论武装相结合、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相结合、与推动学院事业发展相结合。

3)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具体要求,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制定学院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委主体责任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级级落实、落实有效的完整链条。抓好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压实党建责任。加强监督执纪,健全监督制度,增强监督治理效能,推动监督检查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4)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优化学院基层党组织设置,构建学院党委、二级党总支、基层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动“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落实落细,提高组织生活质量。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持续实施教师党支部 “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立健全党务工作人员能力提升、工作保障、发展晋升机制。推进党建工作质量提升,开展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程,积极培育标杆院系、样板支部。高质量做好在青年师生中发展党员工作。

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选优配强学院中层干部,优化干部总量与结构,做好管理干部梯队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养,实施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培训、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等,建立健全分层分级、全员覆盖的干部培训体系。完善干部考评机制,激励保护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及时调整失职懈怠、工作滞后的干部,建立干部转岗、能上能下制度。

6)加强统一战线和群团工作。进一步完善“大统战”工作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履行职能+、发挥作用。配齐配强统战干部,强化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凝聚统战成员共同奋斗的信心和力量。扎实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加强党委对群团工作的具体领导,加强政治动员、政治引领、政治教育工作力度,推动群团工作改革,推动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改革,增强群团组织的凝聚力。

四、组织实施

本规划是学院“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蓝图,必须从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等方面强化实施保障,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同时,学院将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师生员工对学院“十四五”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的认同感,使规划实施过程成为凝聚人心、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过程。

(一)组织领导

1.加强重大工作研究。构建以学院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院领导分工负责,相关部门和系部具体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学院董事会、学院办公会、党政联席会及时研究和解决“十四五”规划实施中的问题,督促重点工作推进落实。

2.分解落实目标任务。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任务和关键指标落实到各单位部门。有关单位和部门要逐条分解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和关键指标,明确责任主体,制定出目标完成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

3.确保年度工作计划与规划的衔接。各单位部门要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各种举措和办法,根据规划切实制定好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年度工作重点任务,提出每年度具体工作安排,分年度有步骤地组织实施规划。

4.推进重大工作任务项目化。建立重大工作任务定期协调机制,根据本规划重点任务,建立规划项目库,形成重大任务项目列表,细化重大任务分解表,明确各个项目的责任人、资源需求与完成时间节点,确保重大工作任务顺利实现。

(二)加强管理

1.建立规划实施的反馈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学院有关主管部门定期对规划实施过程、进度和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分析,有效把握规划建设的总体进展。本规划中重大工作任务学院办公会每学期至少听取1次执行情况报告。

2.建立规划实施的调整机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实施动态检查,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建议。同时,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学院事业的发展需要,对本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充实,经过学院审议后报董事会批准调整。

3.建立规划实施的奖惩机制。各单位部门负责人要切实提高规划执行意识和执行能力,担负起规划实施责任。学院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检查和考核,并把考核检查结果作为调整办学资源配置、干部选拔任用、教师职称评审和年终述职考核的重要依据。对规划目标推进显著,高质量完成重点任务的单位进行奖励。


 

地址:湖北工业大学南教学区行政楼404室,外线:027-59751818(可传真)内线:61404